- 相關機構: 平涼
- 電 話:
- 網 址:http://
- 感謝 886zl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納
平涼市位于甘肅省東部,陜、甘、寧三。▍^)交匯處,地處北緯34°54'--35°43',東經108°30'--107°45'之間,橫跨隴山(關山),東鄰陜西咸陽,西連甘肅定西、白銀,南接陜西寶雞和甘肅天水,北與寧夏固原、甘肅慶陽毗鄰,是古"絲綢之路"必經重鎮,素有隴上"旱碼頭"之稱。全市轄涇川、靈臺、崇信、華亭、莊浪、靜寧六縣和崆峒一區,總土地面積1.1萬平方公里,海拔在890--2857米之間。年均氣溫8.5℃,降水量在450--700毫米之間。平涼市的氣候,屬半干旱、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。在全省氣候區劃中,屬于涇渭河冷溫帶亞濕潤區。在農業氣候區劃中,屬于隴東溫和半濕潤農業氣候區。
平涼是甘肅省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、經濟作物主產區,盛產小麥、玉米、谷類、蕎麥、油菜、胡麻、林果、烤煙等,具有開發"兩高一優"農業的廣闊前景,曾與慶陽地區以"隴東糧倉"聞名遐邇。市上和七縣(區)先后獲農業部、國務院"糧食生產先進地區(縣)"榮譽獎。旱作山區盛產胡麻、葵花、土豆、莜麥和豆類等;陰濕山區林草茂盛,是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、皮毛集散地和各類中藥材的重要產地,目前全市年存欄黃牛50多萬頭,年交易各種畜皮200 多萬張。中藥材主要有黨參、黃芪、甘草、大黃、貝母、冬花等150多種。山藥、百合、蕨菜、 甲魚等極具地方特色,皮毛肉類遠近聞名;川區以果、菜為主,特別是近年來發展迅速,已成為農村支柱產業之一。全市現有森林、生態系統及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5個,總面積7.4萬公頃,占國土面積的6.6%,森林面積397萬畝,森林覆蓋率17.98%。植物種類共51科84屬254種, 野生動物31種。林業資源在省內有較大優勢。最為富裕的是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洪岳村,洪岳村的村民,勤勞致富。
礦產資源:從全國來看,平涼屬自然資源比較貧瘠的地區,但從省內及周邊地區范圍內看,煤炭、石灰巖等有比較優勢。市內的華亭煤田是鄂爾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層最厚的地段,總面積150平方公里,是甘肅省第一大煤崆峒山田, 煤層平均厚度達28.7米,探明總儲量34.7億噸,且煤質優良,具有高活性、高發熱量、低灰、低硫、低熔點的特性,不僅是優質動力用煤,而且也是目前我國最好的氣化用煤。
石灰巖資源:有資料介紹總儲量30多億噸,但勘探程度低,探明儲量約3億噸, 主要分布在平涼市和華亭縣;莊浪縣臥龍寺石灰巖礦床為遠景儲量,約2 億噸。對石灰巖的利用,目前主要是生產水泥、石灰和建筑石料。
另外還有粘土、石英砂等,主要分布在華亭縣安口鎮一帶,開采利用歷史較早,目前主要用于生產日用陶瓷、高低壓電瓷、燈泡等。
旅游資源:平涼歷史悠久,文化燦爛,F已發現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 465處,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5處。其中"道教第一山"--崆峒山(崆峒區)、王母宮--西王母降生處的回中山(涇川縣)、人文第一祖--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(靜寧縣)、西周第一臺--古靈臺(靈臺縣)等歷史遺址和西周青銅器 (靈臺縣)、南宋銀本位貨幣銀合子、佛舍利金銀棺(涇川縣),被譽為"中華之最"。平涼也是祖國針灸學鼻祖、晉代醫學家皇甫謐(靈臺縣),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(靈臺縣), 南宋抗金名將吳玠、吳璘(莊浪縣),明代"嘉靖八才子"之一趙時春(崆峒區)的故鄉。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、國家首批5A級風景名勝崆峒山,此外還有王母宮、溫泉、柳湖、南石窟寺、龍隱寺、蓮花臺、紫荊山、國家級森林公園云崖寺,以及明代寶塔、李元諒墓等風景名勝、文物古跡都是尋根訪古、觀光旅游、避暑休閑的好去處。旅游業有望培育成我市新興的支柱產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