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語起始于農村廣大地區,基于這一階層的特殊性,很多事情都要親力親為比如做衣服,做飯,蓋房子都是家家戶戶憑借著勤勞的雙手來完成的,故而也是流傳下來了許多名句。比如“五十不建房,六十不栽樹,七十不做衣”。人生短短幾十載,在到達人生終點之前,人生的列車本來就已經減速,在這一階段我們該做什么?該怎么做?又有什么不適合做呢?
首先來看第一句話,五十不建房。房子不僅在古代農村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,于現代人而言也是一件無比頭疼的事情,房價的跌幅總是影響著我們每天的心情。當人生到達50歲這個關口之時,已經沒有太多的精力花在住所上面了,因此蓋新房的任務就交給下一代人。
這當然是古時的說法,而于現代而言,50歲早就是要抱孫子的年齡了,再看看現代的許多家庭,父母50多歲而孩子卻還在上學,還在啃老,倒不是說上學不對,而是啃老這個現象,沒有父母出錢自己就買不起房,基于我國特殊的文化傳承,父母努力一輩子就是為了奉獻給孩子,那么父母這一輩子就真的快樂了嗎?
所以我們作為子女的,在父母已經年過半百花甲之年之后,咱們不能強求太多,房子的事情應該由自己去努力,可以尋求父母的幫助,但絕對不能仰仗父母。
再看第二句話:六十不栽樹。有一句話叫做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。一棵樹要長成參天大樹,需要10年的時間,而對于60多歲的老人來說卻見不到它成長為參天大樹的那一刻了。
再加上種樹也算是一個體力活,對于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來說,還是不要做了。

登錄/注冊后可查看大圖
而這里要表達的意思是不要再做一個長期的投資了,不要自欺欺人,不要否認自己已經年歲很高,有時候肯認老也算是一種態度。凡事量力而行,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的身體。于自己的子女而言,也是給他們一個孝順的機會,您說是嗎?
再看最后一句,七十不做衣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人那到了70歲,老眼昏花,針線活是肯定做不了,而到達這個年歲的老人因為過慣了艱苦樸素的生活,很多時候都不愿意買新衣服,畢竟他們一心為兒女著想,不想給孩子增加負擔。很多時候咱們買給父母的衣服,他們總會放在新年才會去穿。父母長輩受了一輩子的苦,都是為了我們,卻從來不肯多為自己想想,可憐天下父母心便是如此了。
三句話道出了年長者的無奈與兒女的擔憂,想必各位看官的父母已然步入老年人的行列,作為兒女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陪陪他們,您說是嗎?
來源:糧策新農業論壇